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水泥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水泥行业的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内投资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水泥作为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必然也处于扩张阶段。
尚普咨询工业分析师指出,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泥行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国水泥行业与下游行业长期处于价格结构失衡的状态。国际上水泥与钢铁的价格比一般是1:3,而中国却达到了1:10。国外水泥价格每吨均价在70-100美元,而我国水泥价格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每吨售价仅仅40美元左右。 、
我国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都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水泥行业的过于分散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与世界通行标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泥行业排名前四家的企业集中度为11.78%,比世界通行规定的低集中度标准还低15.62%,比美国1978年的水泥集中度低19.22%。
我国水泥行业长期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产业布局不合理,造成产能分配不均匀。由于水泥是一种区域性极强的“短腿”产品,如果在一定区域内集中过多的企业会导致市场买卖双方力量失衡,以及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比如,由于近年来北京的快速发展,引来了不少水泥企业落户北京周边,北京市场已出现水泥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低于其他地区,企业效益明显降低。
我国水泥行业技术水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准,粗放式的发展导致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过程中,小型立窑水泥企业(即"小水泥")在数量上的超常发展,导致了目前我国水泥工业企业平均规模小,整体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不高。尽管当前我国在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但是由于此生产线成本高,需要一定的企业规模才能产生经济效应。因此,进行行业内部之间的企业重组迫在眉睫。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矾土水泥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水泥行业是一个能够才生规模经济的行业,因此企业之间的适当组合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损耗以及提高企业效率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中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企业重组后将给水泥行业带来不良冲击。
|